首页 公益 陈越光: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只能一起成长

陈越光: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只能一起成长

陈越光: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只能一起成长  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进入到慈善领域,慈善事业也在积极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之间如何

  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进入到慈善领域,慈善事业也在积极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之间如何互相融合、支撑,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深刻而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被它改变过的世界是更伟大的,但是是更美好的吗?”近日在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上,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发问。他认为,科学在发展,但慈善文化不是童装,而是人类的童心,“只能一起成长,不能抛弃”。

  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是当代慈善文化建设中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被它改变过的世界是更伟大的,但是是更美好的吗?”陈越光表示,科学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更新了人的观念世界。

  陈越光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析慈善文化的结构,认为从“仁”出发看慈善,会看到它的标准“在内在己”,不论多寡。这意味着只要有为善之心行善之愿,做多做少完全根据个人的能力,这与现在的慈善观点很一致。

  他说,当代人的痛苦中,一种最深层的痛苦是精神世界中真善美的分裂状态,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像青年一样那样迅猛,要把价值引领、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当作儿时的童装遗留在古老的祖屋里。

  “可是,那不是童装,那是人类的童心,只能一起成长,不能抛弃。”他说。

  近年来,在慈善文化的滋养和现代科技的支撑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义芳在会上说,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互联网慈善异军突起,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52.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超过18亿元,充分体现了科技和慈善结合的力量。

  “一个层面是,科学和技术为公益慈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什么,从技术方法到组织规范;第二个层面是,科学精神是否就是科技的方向盘?如果光靠它做不到,那么科技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未来,但是却并不承诺带来美好的未来。而慈善文化能不能给它一个善的指向呢?第三个层面是,慈善文化作为文化的展开,它不能有背于科学理论和实证经验,科学精神是否又是慈善文化建设的理性支撑呢?”陈越光表示,我们不可能凭一次论坛、一番讨论、一个演讲将问题完全展开,我们只是把这个问题、这种思考提交到慈善的公共视野中,以此表达从事公益慈善的人们深处社会矛盾问题和冲突的前沿,我们的关切也自然会进入思想的前沿、文化的前沿、哲学的前沿。(钟蕾蕾)

[ 责编:杨帆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华北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huabeirx.cn/gongyi/20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lv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